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

你用了什麼心態面對挑戰,就決定了未來的方向是向上還是向下


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德威克(Carol S. Dweck)在其著作《心態致勝》一書中,分析運動選手、企業領導者與教育等各層面的傑出者發現,真正的贏家,多具有「成長心態」的特質,而非「定型心態」。 某種程度上,「心態」,就像是一組解釋世界的框架,幫助我們認知週遭所發生的各種事情。
「定型心態」者,相信能力都是與生俱來。所以,聰明人不必太努力,就會有好表現;失敗者,即使努力也會徒勞無功。因此,很多常被說「好聰明」的小孩,更不願意去嘗試,因為從小,父母就不自覺的給他套上一個框架,讓小孩認為,「我很努力,反而顯得我不夠聰明,」「我不該認真畫圖,否則他們會看出我不是畢卡索。」
但「成長心態」的人,則認為終生都要改變,他們相信只要花功夫努力,一定會有收穫, 就算失敗,也是學習的契機。德威克曾經以國中生為實驗對象,經過八週的練習,讓一組學生相信大腦是可以像肌肉一樣被鍛鍊。根據老師評估,班上七六%參加過此課程的學生,都成績較佳且有正面心態。結果說明:成長心態是可以學習的,而且可以改變人生。
所以要早點體認人腦是可以被訓練的,很多能力都不是與生俱來的。

有人說英文很難,那為什麼很多非英語系國家的小孩,還是可以輕鬆的接受英文?
這是小孩在「定型心態」的偏見被建立之前,本來就擁有的開放學習能力,只要保留彈性學習新的能力,經過學習累積自然就可以有所成就,保留像兒童一樣的學習能力,這種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,而後來的偏見讓這個能力蒙上陰影。

成年人往往用嚴肅而患得患失的態度去學習,因為負擔重而效果少。
孩子們在遊戲的心情中去學習,因此學得快,樂趣多。

有人說興趣是主導成就的因素,那請回想一下,從小到大所謂的興趣到底改了幾次,不也是一個不小心就改掉了,那有一定的道理在。
前些日子,我因為車禍右手受傷,拿筆、筷子、開車都有問題,而我選擇訓練左手去做平常右手的動作,經過訓練之後,我左手也會拿筆寫字、拿筷子夾菜、只用左手開車,後來右手恢復之後,這些訓練的成果也沒消失,所以只要花功夫去努力,一定有些收穫在。

事實上我小時候被當成外省小孩,我幾乎只會用國語,而我在加油站打工的時候,刻意全程用台語交談,雖然生澀,但是用久了之後也是會「輪轉」的,所以我最近打算加強英文,利用手機當語言學習機,讓上下班時間重複的聽,事實上經過一段時間之後,真的有差異跑出來,我發現我英文學習的效率差沒關係,一遍記不住,再來一遍,不行,再來,再怎麼駑鈍總有記住的一次,世界上可以做到過目不忘的怪人真的不多,既然大家都差不多,有什麼好擔心的,練習就好了阿!

只要練習就會的東西有什麼好說嘴的,付出時間換回來就是了阿,不然我以前樂器是怎麼學會的,不也是透過不斷的練習,從不會到生澀,最後到滾瓜爛熟,人家說「台頂十分鐘,台下十年功」,那有那麼多天才在世界上走跳阿!

誰生下來就會唱戲?

喬丹是天才嗎?

那為什麼跑去打棒球、高爾夫球之後,又回去打籃球開始時,表現的不太好,透過練習才把體力、感覺找回來,籃球打的好,棒球、高爾夫卻不太行,我想不是天份造成的吧,我看是投入的練習成本不夠吧!

你把他們當成天才,基本上是汙辱且無視了他們的長久投入的練習支出,難道喬丹是一生下來就會空中漫步灌籃的嗎?

肌肉可以訓練,腦袋一樣可以訓練,只要器官沒缺陷,訓練可以讓個別功能的處理的速度或準確率增加,跟識字一樣,誰一生下來就識字、閱讀的?

而且擁有成長心態有很多好處,那天像我這種寫程式的混不下去,改去做當業務、做裝潢、賣雞排、、、等,只要經過訓練,熱血不死,好好的燃燒小宇宙,還是可以反敗為勝的,當效率比人家差,只要投資什時間夠久,還是可以累積不少財富,雖然光有鬥志不能當飯吃,但是鬥志還在很重要只要不認輸,都還有機會爬起來,鬥志可以讓你愈挫愈勇,我是認為人生在進棺材之前輸贏都還不算數。

參考引用自商業週刊網站 -> 這裡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